日期:05-20?作者:仁晟裝飾??來源:秦皇島裝修公司????瀏覽:
文/金錯刀頻道 蔡文姬 Diik
“現代主義建筑的最后一位大師”貝聿銘,于2019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千古。
這個儒雅愛笑的老人家,用他熠熠生輝的100年人生,為我們詮釋了什么叫:“前半生努力當學霸,后半生努力改變世界”。
他是哈佛和麻省理工的雙學位學霸,人生的下半場,他把自己設計的建筑留在了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在全世界留下100多座地標性建筑,幾乎拿遍建筑界所有世界頂級獎項。
千禧年前后,80多歲的貝聿銘并不服老,他像一個年輕的小伙子一樣,在腦海中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夢想:在一些還沒有博物館的城市,建立一個博物館。
于是,世界上就有了被譽為“桃花源”的“地上的天堂”——日本美秀美術館。
85歲時,為他魂牽夢繞的故鄉蘇州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
91歲時,親自操刀了漂在水上的建筑——卡塔爾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他這一生,第一次設計建造的個人住宅,是喬布斯的。
回首他的建筑人生,法國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寶石般璀璨,故鄉的蘇州博物館展現出古典和現代融合的氣質。
正如他對于最美建筑的評判標準一樣:“最美的建筑,應該是建筑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1
畫功極差的設計師,
卻成為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第一位華人!
跟人們想象中天才藝術家身世坎坷不同,貝聿銘出生在一個中國殷實的大戶人家,上過上海貴族學校,他在這里接觸到了新的建筑、藝術和生活方式,電影成了他獲得信息和啟發想象力的重要途徑,影片中輕松、愉悅的美國校園生活令他十分向往。
隨后和很多上流社會的子女一樣,于1935年遠赴重洋繼續深造。
讀書的時候,貝聿銘個人主義的性格就已經凸顯,他對當時過于傳統保守的賓大建筑系頗為失望,厭煩千篇一律,喜歡突破界限、打破常規。
但是,自命不凡的貝聿銘繪圖技術極差,只能放棄設計師的夢想轉投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建筑工程。
沒想到,麻省的老師一點面子都不給貝聿銘,在看了貝聿銘的作品之后,毫不客氣地告訴他,“你還是換個專業吧!”
(貝聿銘手稿)
貝聿銘沒有換專業,還一直較勁的延續著自己潦草的畫功。他的成名作之一,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建筑,設計后的鳥瞰圖是這樣的——
但最初貝聿銘給出的設計方案,估計沒有幾個人能看懂——
(貝聿銘為金字塔四周空間畫的早期草圖)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項目成功將貝聿銘推到建筑界大師的地位上。
但我們根本想象不到,這個耗時10年才落成的建筑,草圖居然長這樣——
貝聿銘說,“建筑的生命不僅在于外形,更在于細節。”
盡管設計圖畫的潦草,但是貝聿銘對于建筑的每一個細節構思都了然于胸。
在他的設計中,數學幾何上的天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十分善于利用鋼材、混凝土和玻璃,打造出具有線條美學,可以跑贏時間的建筑。
那個曾經讓他換個專業的老師萬萬沒想到的是,貝聿銘還拿下了普利茲克獎。
普利茲克獎,是世界所有建筑設計師都夢寐以求的國際獎項,被稱為建筑界的諾貝爾獎。
自從1979年普利茲克獎設立以來,獲獎建筑師都是美國、英國、巴西等國,66歲的貝聿銘,在1983年,就成為了第五位拿下此獎項的設計大師,這是華人首次獲得普利茲克獎。
當時給貝聿銘的頒獎理由成為了他一生最高的標簽:現代主義建筑最后一位大師。
2
除了高深的建筑造詣,
還有天才般的外交手腕!
一生留下上百棟舉世經典的建筑,但貝聿銘不僅僅是一位世界級建筑大師,更準確地說,他是一位建筑名人,外交家。
他的成功,拋開技術層面,歸功于他的外交能力。
這得益于他的出身。
貝聿銘祖上早在乾隆年間已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他的祖父,貝理泰,是中國最早的金融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聯合創始人、董事,是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的創辦人之一。
可以說,整個貝家就是一個金融世家,貝理泰的4個兒子5個孫子都在金融行業,最牛的就是貝聿銘的父親,是中銀香港分行的奠基人,是中國幣制改革的推動者,在抗戰期間,他曾陪同孔祥熙赴美出席著名的布雷頓森林會議。
(圖左一,貝聿銘)
生在這樣一個大家族,貝聿銘本就自帶富貴氣質,社交手腕與生俱來。并且他從小就有一個最大的長處,他非常善于說服別人,很會推銷自己,為了自己的建筑理念,他的外交能力一直火力全開。
巴黎盧浮宮,一個全球人都向往的地方。
1981年,弗朗索瓦·密特朗當選法國總統,一上臺,他就提出改造盧浮宮的計劃,并邀請15個博物館的館長舉薦設計師,其中13位館長都推薦了貝聿銘。
而密特朗因為在訪美期間參觀過美國國家藝術館,也很喜歡貝聿銘的設計,于是便發出了邀請。貝聿銘只有一句話,“我年紀大了,不想再參與競標,要么直接把項目交給我,要么就讓別人去參與競標而我放棄。”
最終密特朗給貝聿銘安排了一個身份,免于競標。但最終在設計方案拿出來之后,評委會發出了質疑甚至攻擊,盡管迫于密特朗的壓力,投票通過,但隨后《法蘭西晚報》、《自由巴黎人》、《世界報》等媒體的報道引起了整個法國的大面積反對,不要說在盧浮宮建一個玻璃金字塔了,在盧浮宮地下挖坑怎么可以?
貝聿銘反復思考自己的方案,最終還是認為自己是對的。為了順利地把方案執行下去,貝聿銘開始發揮自己的社交手段,拜會巴黎的名流、貴族與官員,把他們從反對者變成了支持者,甚至說服了密特朗的政敵希拉克支持自己。
最終,貝聿銘的方案征服了法國人。1988年3月4日,貝聿銘獲得了一枚法國最高榮譽獎章,5年后,密特朗成功連任法國總統。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使他們共同的見證。
(密特朗在玻璃金字塔前)
貝聿銘真正在美國嶄露頭角,成為一個公眾人物,是在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之后。他的家人要在波士頓修建一座肯尼迪紀念圖書館。
當時該項目的建筑師備選名單里,包括貝聿銘在內有近二十位候選人,最后投票選出了幾人,然后肯尼迪夫人杰奎琳逐個拜訪。
最終杰奎琳選中了還沒什么名氣的貝聿銘。
有傳言說,貝聿銘知道杰奎琳在意別人對她的尊重程度和儀表,他為此重新布置了事務所,并擺放了一些她喜歡的花草。相比之下,他最有力的對手卻很高傲,衣著不講究,辦公室也是亂七八糟的。
這座圖書館的設計,杰奎琳很喜歡,但波士頓人卻并不認同,并且最后的選址處原本是一個垃圾填埋場。貝聿銘本人對這件作品很失望,“它本該成為一件偉大的作品”。
不過,也正是肯尼迪圖書館讓貝聿銘在國際舞臺上露臉了。
在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中,政治、權利的因素始終貫穿其中,美國的國家美術館,中國銀行總部、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德國歷史博物館、盧森堡大公現代藝術館,以及卡塔爾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
其中,卡塔爾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卡塔爾國王親自向貝聿銘發出的邀請,為了滿足貝聿銘在設計理念上的要求,卡塔爾王硬是在下令填海造島,這才有了號稱“漂在水上的建筑”的卡塔爾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無一例外,都成了地標,成了經典。
(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香港中銀大廈)
(北京香山飯店)
3
貝聿銘:香山飯店是我人生最大的敗筆!
盡管貝聿銘大師一生留下經典無數,但難免會有遺憾。
比如耗費十幾年時間才建成的肯尼迪紀念圖書館,他用自己的才華打動了肯尼迪夫人杰奎琳,但最終卻遭到波士頓人的反對,他們認為貝聿銘的設計與城市風格嚴重不符,而最終的選址地也極大地限制了貝聿銘最初對圖書館設計的發揮,耗盡了他的心力。
再比如北京香山飯店,貝聿銘稱北京香山飯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1979年,貝聿銘受邀在北京建造一座國際化酒店,1982年,北京香山飯店建成,并在1984年獲美國建筑學會榮譽獎。
在那樣一個幾乎所有中國建筑師都在向西方看齊的時代,北京香山飯店卻是一座獨具中國特色的建筑。然而,香山飯店卻成為了貝聿銘此生最大的心病,建成之后再沒去看過。
因為他覺得,香山的水、草、木都很美,最大的挑戰就是不去動它,把這個建筑放在這樣完美的一個自然環境中,本身就是一個錯。在一次接受采訪時,他說:“香山飯店我不應該做”。
但是已經做了,貝聿銘把它作為一個經驗,用在了蘇州博物館的建造上。
1999年,貝聿銘接受蘇州博物館的建設邀請。這一次,他充分考慮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集合,白墻、玻璃、鋼鐵結構、樹木、巖石、水的結合,使之成為一座獨具特色的現代化建筑、古建筑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貝聿銘將其視為最心愛的“小女兒”。
結語:
如今大師已去,再多的語言描繪其實也難以再現他對于建筑藝術的極致追求,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圖片、影像,甚至直接到的作品面前,去體會他的心境和追求。
全世界留名,他的名字也必將伴隨這些建筑的延續一代代流傳。
貝聿銘活了一個多世紀,也用一己之力搭建了一個時代。
如今這個時代雖已落幕,但他注定成為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會繼續點亮,
蘇州博物館會隨著時間的打磨更具韻味,
世界建筑史因為他的極致追求變得更加豐富......
最高級的靈魂,是一生只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風格:現代 面積:133
風格:簡歐 面積:194
風格:輕奢 面積:145
風格:新中式 面積:240㎡
風格:現代 面積:181㎡
風格:田園 面積:134
風格:歐式 面積:133
風格:現代 面積:280